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SEO知识 SEO知识
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_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直播
zmhk 2024-06-21 人已围观
简介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_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直播 对于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
对于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的问题,我有一些了解和研究,也可以向您推荐一些专业资料和研究成果。希望这对您有所帮助。
1.青岛老旧小区改造包括哪些内容
2.今年广州重点推进这10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3.《深圳法治发展报告(2021)》发布,聚焦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
4.国家发改委:加快5G等新型基建 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5.住建部: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 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6.广东“三步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青岛老旧小区改造包括哪些内容
2022年3月4日,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为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市政府新闻办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将陆续组织系列新闻发布会,对《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八大专项攻坚行动进行逐一解读。
7月28日召开此次系列发布会的第六场,也是本次系列发布会的最后一场,重点介绍旧城旧村改造、市政设施建设、停车设施建设等方面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毕维准 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总指挥部办公室
建设协调部部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局长
季成涛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丁树更 市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司 磊 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中国报道记者:请问“煤改气”完成以后,会取得什么成效?对居民和城市来说有什么影响?
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季成涛
季成涛:“煤改气”工作是用效率更高、排放更低的燃气锅炉替代原有的燃煤锅炉,“煤改气”完成将实现“两减两提升”。
“两减”。一是煤炭消耗量大幅削减。实施“煤改气”后,东岸城区每年可减少煤炭消耗约125万吨,同时每年将大幅减少进入市区重型运煤货车车次,极大程度上减少由此造成的大型车尾气污染、交通拥堵、道路碾压破坏、沿途撒漏、扬尘等问题。二是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实施“煤改气”后,将实现颗粒物和二氧化硫零排放,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也将大幅度降低,环境效益显著。
“两提升”。一是助力城市品质提升。结合“煤改气”,我们对市区各热源点进行了优化整合,市区有望拔掉4处热源(南京路供热站、后海供热站、一热西部供热站、金港供热站),并对保留的热源进行去工业化改造,将减少大量煤场、输煤廊、脱硫塔等工业化厂房和设施,“大烟囱”作为工业化的标志物也将逐步隐藏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现代化的新厂区、住宅、写字楼,能更好地融入周边环境。二是助力招商环境提升。“煤改气”压减下来的碳排放量指标以及热源拆除后腾空的土地,都可以用于我市重大项目、产业的引进,将为岛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记者:老旧小区改造能带来很多实惠,有很多小区居民都有强烈的改造意愿,请问哪些老旧小区符合改造条件?居民如何申请改造?改造内容有哪些呢?
市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 丁树更
丁树更:按照2021年市政府办公厅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印发出台的《青岛市关于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青政办发〔2021〕4号),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包括:
2005年12月31日前在城市国有土地上建成,失养失修失管严重、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设施不健全、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的住宅小区。按照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部署,优先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符合上述条件的老旧小区。
符合上述条件的小区居民可向所在地社区、街道提出改造申请,由街道对辖区内老旧小区进行汇总,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在小区居民同意率不少于法定要求的前提下形成街道初步的计划,汇总报到所在区市的老旧小区改造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汇总之后和相关部门进行共同审核,经区(市)政府同意后报给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会同相关部门再次进行审核把关,报经市政府同意和省主管部门备案同意,然后就可以下达改造计划,这样就确定了下一年度老旧小区改造的具体项目。
改造内容,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可分为基础、完善、提升三类。基础类改造:主要包括拆违拆临,改造安防、消防、环卫、水电气热、道路、照明、绿化、光纤设施,实施房屋修缮、管线规整(入地)、垃圾分类等。完善类改造:实施外墙节能改造、加装电梯、海绵化改造、停车场建设,完善社区和物业服务用房、公安警务用房、无障碍设施,文化、体育、健身休闲、交通安全等设施。提升类改造:主要包括提升小区的养老、托育、托幼、家政、商业以及智慧社区等服务功能。
记者:一直以来,市民都特别关心青岛老城区、商务办公密集区、学校等区域的停车难的问题,请问攻坚行动中有没有针对这些区域的解决措施?
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设发展中心主任 司磊
司磊:我们聚焦全市停车难的问题,针对全市停车供需矛盾比较突出的区域进行研究分析,针对区域制定了不同的工作措施来加以解决。
针对以中山路历史城区为代表的老城区停车难的问题,主要向地下空间要效益,以地下空间建设为主,地面建设为辅。首先是结合人防工程改扩建停车场,今年重点推进的禹城路人防、龙山人防、中山商城人防等改建停车设施,建成后大约是800个停车泊位。其中,龙山人防停车场已经投入使用,为周边居民停车提供了256个停车泊位。二是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拆迁腾空地块等,结合建设停车场。其中,市北区鞍北三期停车场已经投入使用,这是一个立体的机械车库,大约提供300个停车泊位。目前在建的上海支路停车场、馆陶路停车场都是结合历史城区改造同步改建停车设施,大约提供240个停车泊位。市南六街口建立了地下立体车库,车库建成以后是自走式车库泊位的2倍。
针对以崂山区金家岭商务区停车问题,我们主要是向空间要效益,在秦岭路建设立体停车大库,大约提供停车泊位500个,可以有效缓解周边商务区办公停车难的问题。结合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我们正在建设的海尔路-银川路立交桥,创新了设计的理念和模式,地上是立交设施,地下是停车设施,利用立交桥的地下空间建设1673个泊位,这些泊位建成以后,还可以为附近的青医附院东院区就医难停车的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解决。
另外针对学校停车难的问题,我们利用学校地下空间创新建设模式。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户外操场建成了地下停车场,胶州市空港初中也是利用户外操场建成了地下停车场,这些停车场建成以后,不仅可以满足家长接送孩子的停车需求,同时可以通过错时开放为周边的居民停车提供便利。
这是在增量上的一些措施,同时我们还在挖潜上利用三种模式的停车共享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一是优先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错时开放共享。去年我们错时开放共享了全市全部360余个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释放约2万个泊位。今年完成了对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以后会依托“全市一个停车场”平台建设实现网上预约、信息查询、网上支付等功能方便市民的停车需要。二是利用商场、酒店、写字楼开放共享,两种方式,一种是24小时的全天候开放,一种是错时开放,同时根据不同的居民需求,采取了分时段收费、按日、按月的包月收费等多种收费方式,来满足不同的停车人群的需求。三是探索开放住宅小区开放共享,主要是针对业主自持的、物业自管的、业主共有的车位进行开放共享,我们要探索经验,为下一步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做好经验积累。
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对我们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市民朋友了解到身边的停车资源,实现简单停、方便停,来扩大共享的成果。
今年广州重点推进这10条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9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韩俊,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兼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秘书局局长吴宏耀介绍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有关文件情况,并答记者问。
会上介绍,《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从“十四五”第一年开始,各省(区、市)要分年度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到“十四五”期末,以省(区、市)为单位核算,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
韩俊表示,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土地增值收益主要还是用在城市,城市建设可以说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是很大的。
他列举统计数据,从2013年到2018年全国的土地出让收入累计高达28万亿元,扣除成本性支出以后,土地出让收益是5.4万亿元,占到了土地出让收入的19.2%。土地出让支出用于农业农村资金合计是1.85万亿元,仅占土地出让收益的34.4%,占土地出让收入的6.6%,用在城市建设的比例比农村要高得多。
据其会上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征地规模和土地出让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也大幅度提高,向城市倾斜的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格局,确实是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2019年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由1978年的1.72亿人,增加到了8.48亿人,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了60.6%,可以说经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城镇化进程。
他同时也指出,长期以来,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偏低,这是造成农业农村建设投入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近几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一年要达到6、7万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三农”增加了600、700亿元的投入。毫无疑问,这项改革的逐步实施,将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一个有力的资金支持。”
《深圳法治发展报告(2021)》发布,聚焦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
大洋网讯?6月28日下午,广州市第143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采访活动(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暨重点项目签约和启动仪式)和广州市第144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新闻发布会(“育新机·开新局”系列之重点项目建设专题)。在广州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现场,南中高速开工建设。发布会上,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潘双明介绍了广州市交通重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潘双明介绍,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主管的市本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6个,年度计划总投资约168.1亿元。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114.4亿元,完成比例约为68.1%。今年广州市交通运输局重点推进10条高速公路、73个城市道路项目建设。
今年市本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114.4亿元
潘双明介绍,2020年,市交通运输局主管的市本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6个,年度计划总投资约168.1亿元。截至6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114.4亿元,完成比例约为68.1%。其中:高速公路项目15个,年度计划投资102.4亿元,已完成投资72.1亿元,完成比例约70.4%;市本级市政路桥项目75个,年度计划投资62.2亿元,已完成投资40亿元,完成比例约64.3%;国省道改造重点项目10个,全年计划投资2.3亿元,已完成投资2.1亿元,完成比例约92.4%。
重点推进10条高速公路、73个城市道路项目建设
潘双明介绍,高速公路方面,重点推进机场第二高速、从埔高速等10条高速公路建设。其中,今年计划建成机场第二高速北段、花莞高速、广佛肇高速广州段、汕湛高速惠清段等4条、100公里高速公路。街北高速扩建、从埔高速等项目已相继动工建设,南中高速也在6月28日发布会当天下午开工建设。
城市道路方面,重点推进东晓南至广州南站连接线、华快石门堂山隧道扩建、火炉山隧道、车陂路过江隧道、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等73个项目建设。其中,今年计划建成南大干线市新路至莲花大道段、白云五线机场高速至106国道段、洛溪大桥拓宽工程新桥等项目。3个重点项目将在年底前开工,一是芳村到海珠的城市快捷路东沙至石岗隧道段;二是打通新滘东路东段断头路、连接海珠琶洲与天河金融城的车陂路至新滘东路隧道二期;三是市区通往南站快速通道的东晓南至广州南站连接线北段,其中的海珠湾隧道是广州第一个采用大直径(14.5米)盾构的隧道。
已完成多个项目前期工作
潘双明介绍,为推动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目前,已完成了沉香大桥、大坦沙大桥、同心桥等项目前期工作。在加强跨珠江口两岸联系方面,推进了莲花山过江通道、东部高速、增莞番高速等项目的方案研究与论证。围绕机场三期扩建和北站建设,持续推进增佛、花莞东西延线、佛江北延线等高速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增佛、花莞西延线的工可报告编制。为支撑琶洲、珠江新城、金融城等重点功能片区的发展,推进鱼琶、会展西、珠江新城至琶洲、化龙至开发区西区等过江加密通道的设计招投标工作。同时,花都空铁融合片区新花大道等22个道路项目、白云(棠溪)站和大田站周边白云二线等配套道路均已纳入了近期建设计划并加快推进前期立项。快捷路二期(荔湾段)、白鹅潭大道和荔湾南漖通道也正在积极策划中,以更好支持白鹅潭商务区的发展。
潘双明表示,下一步,市交通运输局将会同市有关部门加快前期项目的开工准备,推动项目落地实施;加强与属地政府沟通,加大协调力度,及时落实项目建设用地;并对工程项目加强组织管理和督导,推动交通重点项目又好又快、保质保量按期完成。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国家发改委:加快5G等新型基建 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
2021年11月10日,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行了《深圳法治发展报告》发布会,梳理深圳法治发展近期的特点并提出建议。
本书梳理了2020年深圳在创建法治城市示范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立法、政府法治、司法、社会法治和依法防疫等方面工作基本情况以及法治发展中的突出亮点,并对深圳法治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蓝皮书指出,去年,深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要求,加快创建法治城市示范。坚持聚焦改革发展关键环节,努力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制定优化营商环境、个人破产、绿色金融、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方面法规,以创新立法着力破解改革发展深层次问题。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的推动下,数字政府、智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探索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法律顾问、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法律监管等。司法工作有序推进,智慧司法的创新举措确保了疫情防控时期审判、检察工作正常开展,公益诉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工作均得到加强。社会法治平稳发展,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法律服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以法治思维依法科学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完善全链条保护机制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精细化、智慧法治建设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个人破产制度试点探索等是深圳法治发展的突出亮点。
在新书发布的同时,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了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研讨会,市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深圳大学、深圳市委党校、广州大学、深圳市司法局、罗湖区检察院、深圳市法商研究院等十多个单位专家参会。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表示,从法治蓝皮书中,可以看出从一流法治城市、法治中国示范城市到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演进过程的深圳法治发展年轮。社科工作者、法学研究者要学深悟透法治思想,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加快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法治深圳,续写“中国之治”新篇章的法治保障贡献智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认为,本次出版的《深圳法治发展报告》为深圳市紧跟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发展,加快创建法治先行示范城市提供了智力支撑。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领导班子成员、一级调研员、《深圳法治蓝皮书》主编主持了发布会,深圳市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所长李朝晖研究员介绍了《深圳法治发展报告》的主要内容,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涂成林教授交流了广州蓝皮书编写工作经验。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教授、深圳市委党校《特区实践与理论》杂志主编熊哲文教授、深圳市司法局一级调研员黄祥钊、罗湖区检察院副检察长黄海波博士、深圳市法商研究院院长曹叠云博士、东方昆仑律师事务所王成义研究员、深圳卓建律师事务所张斌主任、深圳版权协会副秘书长孟海等专家围绕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协同相关立法创新、法治政府建设、司法改革、智慧法治、法治化营商环境、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
读特新闻+
《深圳法治发展报告》速览
《深圳蓝皮书:深圳法治发展报告》。梳理了2020年深圳在创建法治城市示范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立法、政府法治、司法、社会法治和依法防疫等方面工作基本情况以及法治发展中的突出亮点,并对深圳法治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深圳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要求,加快创建法治城市示范。坚持聚焦改革发展关键环节,努力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制定优化营商环境、个人破产、绿色金融、知识产权、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方面法规,以创新立法着力破解改革发展深层次问题。在全国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的推动下,数字政府、智慧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入探索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法律顾问、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法律监管等。司法工作有序推进,智慧司法的创新举措确保了疫情防控时期审判、检察工作正常开展,公益诉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工作均得到加强。社会法治平稳发展,公共法律服务网络便捷高效,法律服务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以法治思维依法科学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完善全链条保护机制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生态环境法治保障精细化、智慧法治建设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个人破产制度试点探索营商环境优化新路径等是2020年深圳法治发展的突出亮点。
《深圳蓝皮书:深圳法治发展报告》指出,深圳聚焦改革发展关键环节创新立法。2020年,深圳人大立法坚持聚焦改革发展关键环节,积极探索,持续发挥立法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回应经济发展需要、扩大开放需要、深港合作需要以及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需要。其中,多部立法首开国内地方立法先河,因此,创新成为这些立法的共同关键词。
去年,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关于营商环境全面性的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深圳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制定我国首部个人破产地方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推动个人破产制度建设;制定我国首部自贸片区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前海蛇口自由贸易试验片区条例》,加快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制定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率先以立法形式保障财政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制定我国首部城市更新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创设“个别征收+行政诉讼”制度,将“城市更新”纳入法治轨道,依法破解城市更新搬迁难问题;制定我国首部绿色金融领域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首创性和示范性的举措,在金融机构绿色制度建设、绿色投资评估等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制定我国首部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规定》、国内首部以仲裁机构为特定对象的地方性法规《深圳国际仲裁院条例》。这些创新立法以问题为导向,从立法层面回应社会发展热点、难点,促进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发挥,同时也为国家和其他地区立法先行探索、积累经验。
该书指出,深圳市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深圳市继续推进政府法治化建设,加强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充分发挥法治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2020年7月31日,中央依法治国办发布《关于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深圳市名列其中,荣获“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称号。
蓝皮书还指出,深圳市法律服务业快速发展。2020年,深圳律师行业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市共有律师事务所975家,比2019年增加66家,增长7.26%;执业律师16869名,比2019年增加1603名,增长10.5%。
深圳涉外经济公证业务大幅增长、涉外民事公证业务大幅减少。2020年,深圳公证处增加1个,全市公证处达到11个,执业公证员达155名,全年共办结各类公证案件416825件,比2019年略有减少,降低4.1%。其中,国内经济案件31664件,比2019年减少2219件,降低6.55%;国内民事案件346921件,比2019年增加24383件,增长7.56%;涉外经济案件7359件,比2019年增加4212件,大幅增长133.84%;涉外民事案件30881件,比2019年大幅减少44195件,降低58.87%。
该书指出,深圳国际商事纠纷多元解决机制不断健全。2020年,深圳出台了关于仲裁的第一个地方人大立法《深圳国际仲裁院条例》,由深圳市前海“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合会发起创办的深圳市前海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成立。
蓝皮书还指出,2020年,深圳以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为目标,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方面有新探索,持续推进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深圳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方面,重视通过严密法治,为守护青山绿水蓝天提供刚性保障,2020年在立法、司法和环境评价等方面继续积极探索。
此外,蓝皮书还关注到了城市的智慧法治建设。2020年,深圳持续加强智慧法治建设推动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举措包括大数据赋能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互联网+”应用提升行政执法能力、“微”科技支撑加快智慧司法大格局建设、创新智慧平台建设提升法律服务水平、“科技+”助力公共法律服务提质增效等。
2020年,深圳通过流程优化、机制创新和技术保障,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打通了全市40个委办局的72套业务系统,实现了政府业务系统与电子证照库信息的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推出政务服务“免证办”,打造无实体卡证城市。目前全市第一批“免证办”已经覆盖了全市5228个政务服务事项、393项高频电子证照替代实体卡证。盐田区以服务企业和居民为立足点,推出“自然人和法人全生命周期服务系统”,针对自然人和法人全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阶段服务事项内部管理,包括生命周期管理、主题服务事项管理、主动推送管理等功能。线上线下同发力,重构自然人法人政务服务场景,实现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的模式改变。
2021年,深圳将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强化依法治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解决城市治理顽症难题,推动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型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新路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
》发布,聚焦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建设)
住建部:结合城市更新等工作 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主任袁达19日指出,“十四五”开局之年将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新基建方面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改革委19日召开1月份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对全年稳投资的效应明显,请问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围绕哪些领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做好项目准备方面,有哪些工作安排?
对此,袁达表示,一是突出重点领域。聚焦“两新一重”和短板弱项,扩大有效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系统性布局,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积极推动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强枢纽机场和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实施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快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补短板方面,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科研设施、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二是加强项目储备。依托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做好项目储备,加快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提高项目成熟度和储备质量。进一步深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各项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办理进度,推进项目及早开工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继续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调整中央预算内投资结构,更加突出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积极做好专项债券项目有关工作,督促地方加快专项债券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进度,力争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四是激发民间投资。巩固和深化“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成果,持续推动投资审批权责“一张清单”、审批数据“一体共享”、审批事项“一网通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支持民间投资参与补短板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引导银行积极增加民营企业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规模和比例,降低民间投资负担。稳妥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广东“三步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2月9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负责人汪科,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等介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汪科表示,下一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一是推进和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推动养老、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均衡配置、系统布局。二是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推动补足城市养老设施不足、无障碍设施不完善、活动场地不足的短板。
三是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支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四是推动既有老住宅、老公建、老厂房的改造利用,推动加装电梯、无障碍环境建设,方便老年人出行、参与社会活动。
据观点地产新媒体了解,汪科表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城市转型更新发展的各方面,着力打造老年宜居环境。
第一,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以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为抓手,指导各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落实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规标准和规范。“十三五”时期,住建部联合相关部门命名表彰了146个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
今年11月份,住建部联合中国残联等12个部门印发《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城乡无障碍设施的系统性、完整性和包容性水平明显提升,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到百分之百,将支持110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的生活。
第二,推进适老化改造方面。主要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适老化改造相结合。2020年7月份,报请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重点改造2000年底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强调要改造和建设小区及周边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文化休闲设施、体育健身设施,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等。
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2019年以来,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1.2万个,惠及居民2000多万户。各地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近2万部,增设或改造提升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近3万个。
此外,住建部也加强和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协作,会同卫生健康、教育等12个部门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5个部门,推动物业服务企业发展居住社区养老服务,探索“物业服务 养老服务”的新模式。联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个部门,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提高居家生活设施设备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适性。
第三,完善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包括制订发布全文强制性工程建设规范《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市政和建筑工程无障碍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提出强制性要求;修订发布了《无障碍设施规范》《城镇老年人设施规划规范》等国家标准,按照老年人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对老年人设施规划布局以及日照、通风、防寒、采光、防灾等技术指标作出详细的规定;
发布了《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既有住宅建筑功能改造技术规范》等行业标准,对既有住宅的出入口、楼梯、公共走道、加装电梯等公用部分的适老化改造,以及养老服务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作出规定。同时,指导北京、山东、浙江等地出台了一些地方标准,这些标准规范为居家适老化和社区适老化建设改造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
国家发改委:不能以县城建设为名炒作房地产
3月2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出席发布会,介绍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进展和下一步工作思路。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大湾区办牵头组织起草了《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目前,《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政府审定,即将印发实施。省大湾区办主要负责人通报了两份文件的起草背景及主要内容,珠三角9市相关负责人参加了发布会。
加快引进港澳高端资源要素
支持珠三角9市研究谋划特色合作平台
林少春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全省上下倍受鼓舞、倍感振奋、倍增干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携手港澳全力以赴抓好《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他表示,广东要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一是以连通、贯通、融通为重点,推动规则相互衔接。二是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携手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是强化跨境基础设施对接,推动粤港澳三地高水平互联互通。四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携手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五是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携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六是加快推进合作发展平台建设,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在推动规则相互衔接方面,广东将着眼于促进大湾区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强三地在法律服务、金融、医疗、建筑等领域的规则对接,优化大湾区内地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法制保障、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推动粤港澳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广东还将联合港澳全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支持在大湾区布局更多大科学装置,推进建设一批重点领域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珠海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广州南沙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等创新平台为重点,争取开展粤港澳科技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深化科研成果转化合作。
在推动三地互联互通方面,将积极完善以广深港、广珠澳和跨珠江口通道为主轴的内部快速交通网络,共同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进一步完善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运营管理和机制安排,加快新横琴口岸、莲塘/香园围口岸建设,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广东还将发挥港澳在对接国际市场方面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广东制造业、能源资源行业与港澳专业服务业“拼船出海”,共同走出去承接订单、开拓国际市场,开展跨国投资和跨国并购,联合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此外,支持珠三角9市研究谋划一批形式丰富多元、功能定位鲜明的合作平台,加快引进港澳高端资源要素,探索开展一批首创性、差异化改革。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便利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内地发展配套政策
对标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即将出炉。
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大湾区办主任葛长伟介绍,《实施意见》主要着眼长远发展,对标大湾区到2035年的建设目标,对未来十多年广东要重点推进落实的大事要事进行谋划,突出战略性和协调性。
《实施意见》明确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按照“三步走”进行安排:第一步到2020年,大湾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起协调联动、运作高效的大湾区建设工作机制,在规则相互衔接和资源要素便捷有序流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第二步到2022年,大湾区基本形成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第三步到2035年,大湾区全面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
在重点工作中,《实施意见》部署了9个方面的任务。其中,广东将优化提升空间发展格局,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强化轴带支撑功能,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强化大湾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带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创新绿色发展。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广东将携手港澳加强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将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为重点,打造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广东还将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广东将携手港澳加强污染联防联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方面,将完善便利港澳同胞在大湾区内地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公共服务体系。
此外,广东还将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共建粤港澳合作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合作平台的试验示范作用,引领带动粤港澳全面合作。
葛长伟表示,《三年行动计划》主要是着眼中期安排,把近中期看得比较准的、可以加快实施的重点工作分解为9个方面、共100条重点举措,进一步量化阶段性目标。此外,省大湾区办还在研究制定广东推进大湾区建设2019年工作要点,把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市各部门,加强督促协调,加快推进实施。
聚焦
广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50所
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新闻发布会透露,广东举全省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目前,广东落实中央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推出18项、35项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举措,全省可招收港澳学生高校达50所,港澳资医疗机构达48家。
随着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稳步出台,如今在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的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平台落户的创业团队达360多个,从业、就业人员接近4000人。同时,推进实施港澳居民居住证政策,目前全省已受理申领量超过9万张。
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东的创新发展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中科院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两大科学装置正式开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区域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前期工作顺利推进。目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6所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72个科研机构,转化成果及技术服务近300项,粤港联合创新资助项目151个,省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办法、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财政科技计划的若干规定也相继出台。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于5月17日(星期二)上午10:00召开5月份新闻发布会。
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推进县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重点任务是抓好产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第一,产业是县城建设发展的根基,有产业才有就业岗位、才有人口集聚。要推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夯实县城产业基础,促进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市政公用设施直接服务于县城居民,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硬件基础。要推进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较好满足居民居住和出行等生活需要。
第三,公共服务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环境基础设施水平决定着县城人居环境和整体面貌,也是县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推进县城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更好满足居民文化和生态等需要,彰显县城绿色人文风貌。
第五,我国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要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筹衔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实现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在县城建设中要注意守住几条底线。一是要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利用“新城建设”等名义侵占耕地和生态空间。二是守住历史文化根脉,防止大拆大建、贪大求洋,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更不能以县城建设为名炒作房地产。三是严格控制撤县建市设区,防止周边大城市无序扩张。四是防控灾害事故风险,提升县城发展韧性。五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发展需要和财力允许前提下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好了,今天关于“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城市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上一篇:外包公司_外包公司什么意思